河池市中医医院
掌上医院
处暑|凉风有信,“医”念安秋
处暑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,今年的处暑节气是8月23日。
俗话说“立秋不算秋,处暑才是秋”,意思是处暑过后,暑热即将退去,气温逐渐变凉,昼夜温差加大,凉爽干燥的秋天特征更加明显。
在这个过渡时期,人体容易受到“秋燥”的影响,表现为口干舌燥、皮肤干燥、情绪烦躁等症状。中医养生强调顺天应时,调和阴阳,膳食上多食用一些滋阴润肺的食物,在作息方面,随着夜晚气温的降低,人们也应该早睡早起,以适应季节的变化,增强机体的适应能力和抵抗力。
河池市中医医院中医专家针对处暑节气提出了一些养生建议,以供大家参考:
一、调整饮食结构,注重滋阴润燥
中医认为,处暑节气后,空气湿度逐渐降低,饮食应当以养阴润燥为主,多吃滋阴润燥的食物,如:温热粥、药膳粥、银耳、百合、蜂蜜、莲子、芝麻、芹菜、菠菜、梨、苹果、豆类及奶类等食物。这些食物不但可以补充人体所需营养,还能较好的缓解秋燥。此外,应避免食用过多辛辣、燥热的食物,如葱、姜、辣椒等,以免加重秋燥的症状。
二、保证足够的饮水量
饮水是缓解秋燥最简单有效的方法,根据《中国居民膳食指南(2022)》建议,在温和的气候条件下且没有剧烈体力活动时,推荐健康成年人每天饮水为:男性1700毫升,女性1500毫升,如遇大量出汗、身体不适、疾病或特殊生理阶段则根据需要增加或减少饮水量。不建议喝奶茶、碳酸饮料等含气、高糖饮品。
三、生活起居
注意居室通风,保持空气清新;早晚温差大注意适时增减衣物, 夜间睡觉注意空调调节,腹部盖薄被避免腹部受凉。
四、调整作息,顺应自然规律
按照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自然规律,秋季阳气渐收,应早睡早起,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,有助于恢复体力,缓解秋乏,提高身体的抗病能力。
五、适当运动,调养身心
俗话说:“伤春悲秋”,这是受处暑后大自然逐渐呈现的肃杀之像影响,人们触景生情,容易产生悲伤低落的情绪。专家建议适当的进行户外运动、听听音乐或选择去做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来安神定志,运动方式推荐选择太极拳、八段锦、瑜伽、散步、慢跑、爬山等轻柔的锻炼方式,既能促进血液循环,增强体质,又能调节情绪,缓解秋乏。
六、中医调养
1.穴位按摩
中医认为,按摩肺俞穴和关元穴有清热润肺,扶阳固脱之功效,有助于治疗咳嗽、气喘、小腹疼痛、尿频等症状。
肺俞穴:位于第三胸椎棘突下,后正中线旁开1.5寸,左右各一个;
关元穴:位于人体下腹部,从肚脐向下量取三寸(约四横指并拢的宽度),在正中线处即为关元穴,使用中指或食指附着在关元穴上,进行轻柔和缓的来回旋转揉动,或用手指伸直并拢进行环形摩动。
2.艾灸养生
艾灸太渊穴、风池穴、委中穴、足三里穴和涌泉穴等穴位,有助于滋阴养血,润燥止咳。
3.中医八段锦——左右开弓似射雕
左右开弓似射雕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锻炼动作,通过展肩扩胸、拉弓射箭等动作,促进周身气血流通,可以有效刺激手太阴肺经和手阳明大肠经,从而增大肺通气量和肺活量,提高心肺功能及指关节灵活性,还能调节脾胃、增强体质,预防和治疗多种疾病等。
河池市中医医院处暑节气药膳推荐
◆五白汤
配方:花生30g、糯米15g、梨500g、冰糖50g、莲子30g、干银耳36g。
功效:莲子补脾止泻、养心安神;银耳润肺化痰、养阴生津;花生补脾益气、润肺化痰;梨清热生津、润燥止咳;糯米补脾胃、益肺气;冰糖清热生津。
做法:开水浸泡花生30分钟后去皮,糯米、去芯莲子冷水泡30分钟,干银耳36克加入一勺面粉、一勺白糖泡发洗净剪成小块,梨削皮去核切成小片,将处理好的材料放入料理机,加入冰糖50克,水1000ml,按米糊键,30分钟后即成。
◆麦冬粥
配方:麦冬30克、粳米100克。
功效:养心、滋阴、安神、润肺消暑,缓解处暑后心烦失眠、口干咽燥。
做法:麦冬煎汤取汁,与粳米同煮成粥。
(部分图片来源网络,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,健康宣传办:0778-2582828)
来源:健康管理办
编辑:韦郦珺
一审一校:莫安青
二审二校:张智英
三审三校:袁朝勇